•   點閱 1

台北

目前沒有主題描述。

登峰圳

(封面故事—圖文 / Tony)登峰圳,雖然在陽明山平等里地區有三條古圳中開闢最晚,但歷史亦將近百年。空有百年歷史,卻很少人會走這條古圳。原因不難理解。 坪頂古圳的名氣太大,便搶走了登峰圳的光彩。我今天探訪登峰圳,也是無心插柳,出於偶然,以無意而得之。

坪頂古圳

該水圳最早初建於1725年(清朝雍正年間),開墾者為台灣舉人王錫棋,由於源自七星山稱之為七星墩圳。之後七星墩圳再歷經1835年(清道光15年)及1849年(清道光29年)等兩次大規模開通後,已成為該地區農田最大水圳,長度達3公里,即為坪頂古圳與坪頂新圳。

半嶺水圳

(封面故事—圖文 / Tony)陽明山上半嶺聚落新完工的步道,結合半嶺水圳步道,形成一條環狀健行步道,包括市景平台、半嶺吊橋、半嶺百年水圳等景點。

坪頂新圳

(圖:坪頂新圳另一邊出入口) 初建於1725年(清雍正年間)的七星墩圳,為台灣舉人王錫棋所開墾。於道光29年(西元1849年)由當地墾戶業主集體出資再度大規模拓展,全長約4公里(含山洞隧道約300公尺)。

十八份圳

(封面故事—圖文 / Hsu)灌溉 十八份的兩條水圳,七星水利會官方名稱為 十八份圳及 十八挖圳,其中 十八挖圳或因筆誤、或口音、譯音不同,多以 十八拐圳或 十八份拐圳稱之。至於說是因彎彎曲曲而稱“拐”,感覺是硬加上去的解釋,此處的“十八”應該是 名詞而非 形容詞。

瑠公圳

瑠公圳為郭錫瑠所規劃創建。瑠公原利用陂塘開墾興雅庄一帶土地,但因陂塘只能仰賴天候積蓄雨水,加上土石淤積,於是水源漸漸不足。雖然臺北盆地內河流水源充沛,可是水面與地面間有不小落差而無法直接取用,且河運船隻來往頻繁、河面寬廣,也無法築堰提高水面。瑠公溯新店溪往上探勘後,發現上游水源可...

菁礐古圳

菁礐古圳叉路,設有步道指標,左往菁礐古圳20m,取左循石階步道下往水圳。菁礐古圳步道知名度不高,走起來輕鬆自在。君竹徑叉路,右上步道為君竹徑,往303公車站,可回125巷,直行往131巷農場,選擇直行,仍是水圳道。長青農場,左下穿越農場,或左前都可接上菁山路131巷,選擇繼續走水圳,最後水圳已貼著1...

水圳橋

金瓜石地區的礦業用水圳系統,規劃建成於1933-1935年間,由日本鑛業株式會社接手經營金瓜石礦山後,為供應新建的水湳洞選煉廠所需水源而興建,與金水地區金銅礦業發展有密切關聯。目前仍留存多處圳道及圳橋遺構,於2005年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。 -wiki-